(**年7月**日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德阳考察,给予三星堆考古成果高度评价,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要求,为我们擦亮三星堆“金字招牌”、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作出系统部署,赋予德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全市上下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提升德阳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阳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德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深入实施文旅争先战略,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构建以三星堆、德阳之窗、环龙门山旅游度假带为主体,配套一批文旅名村的“3+N”文旅发展新格局,融入全省“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区域文旅品牌,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德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目标是:到**年,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引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文旅链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德阳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业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德阳味的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略)、(略)左右,入境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大幅提升,全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核心文旅产品体系、国际服务标准体系、全球营销体系初步建立,德阳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年,全市文化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经济贡献度、城市吸引度、品牌知名度、旅游舒适度、国际开放度、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态势加快形成,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开创新局面,成为全球游客向往的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胜地、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和巴蜀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二、提升三星堆世界级文旅地标知名度
(一)加强世界级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铸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华文化标识,确保**年申遗成功、建成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化研究阐释,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组织开展多学科、跨领域三星堆考古成果整理、历史研究和价值阐释,提升三星堆文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深入实施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把三星堆打造成传承弘扬古蜀文化丰富内涵的国家会客厅。强化保护展示,高质量编制三星堆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核心遗址区重点保护展示项目,恢复遗址区整体格局、遗产要素和城址状态,最大限度呈现古蜀时期历史风貌。强化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征地拆迁、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完善遗址核心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景观修复。以三星堆遗产保护为引领,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统筹抓好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
(二)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兼具国际影响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构建世界一流展陈体系,实施博物馆提质升级行动,加快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馆业态完善、青铜馆数字化改造,打造以文物展馆、数字体验馆、修复馆、申遗专题馆等为核心,集展示展览、学术交流、教育研学、艺术创新为一体的文博发展格局,塑造彰显古蜀文明历程、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及时代价值的文化殿堂。构建世界一流保护修复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师承制”计划,建强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区域文物保护中心等科研平台,强化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应用,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构建世界一流服务体系,对标国际博物馆协会服务标准,搭建“全龄友好、全民共享、全球互联”的文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三星堆博物馆运营和服务能力。
(三)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打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活态展示样板。围绕“文化+旅游+商业+N”多元化复合型产业体系建设,以“经典实践+文旅迭代+沉浸体验”的运营策略,加快打造酒店住宿、演艺大秀、主题巡游、特色商业、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等应用场景,建设“经典+娱乐+消费”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实现三星堆文化文旅化表达、体验化落地。实施三年建设攻坚行动,确保一期**年7月建成投用、二期**年2月整体开放。
(四)扩大三星堆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三星堆与世界知名品牌开展合作,共同创作具有三星堆元素的影视、动漫、文学、游戏等文艺作品,共同研发兼具收藏价值与艺术表达、彰显文化内涵、展现时尚魅力的文创产品,构建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文创产业链,申报国际质量认证与设计奖项。支持三星堆与世界知名博物馆开展合作,加强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持续提升三星堆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支持三星堆开展出土文物全球数字巡展、三星堆主题艺术创作展演,办好三星堆论坛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探源、中外文明交流、世界遗产博览等系列原创临展,用古蜀文明讲好“何以中国、何以四川”的精彩故事。
(五)以“三星堆+”带动全域文旅发展。策划“三星堆+精品景区”全域旅游线路,建强德阳全域文旅推广阵地,规划开通三星堆至各区(市、县)的旅游客运,让游客从“打卡三星堆”到“体验整座城”。推动“三星堆+特色活动”,推进三星堆IP冠名重大节会、重大赛事、重大展会,办好三星堆国际面具文化周、堆堆消费节等特色活动,强化网络宣传推广。推动“三星堆+区域品牌”,支持三星堆与剑南春、绵竹年画等优势资源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共赢发展。推动市图书馆开辟“三星堆”文化专区。
三、推进文旅产业全业态融合发展
(六)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蜀道等遗址考古发掘,整合白马关、金牛古道、诸葛双忠祠、黄许绵竹故城遗址、雒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资源,推进蜀道三国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建设。充分用好德阳文庙在儒家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功能,更新打造文庙特色文化街区,加强文庙活化利用,开展文庙文化周等活动,推动主题市集国际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提档升级德孝城,丰富“孝·泉”文化场景,开展孝文化旅游周等特色活动,推动孝文化保护立法,弘扬传承德孝文化。加大德阳石刻宣传推广力度,丰富文化体验新业态,打造环境艺术新地标。加强绵竹年画、德阳潮扇、中江手工挂面工艺、仓山大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促进非遗走向世界。深入挖掘李冰、铜山“三苏”、张栻、李调元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讲好德阳名人故事。促进廉洁文化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深挖“大德如阳”的政德文化内涵,开发一批兼具德阳特色和廉洁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文艺作品、文旅线路。
(七)建设康养旅游胜地。加快建设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环成都近距离避暑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用好温泉、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绵竹天府冰雪世界和玫瑰谷、什邡文博半山、中江继光湖、旌阳西蜀泉乡等康养旅游度假区。依托中江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什邡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一批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文化景观、药膳食疗、中药技艺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支持增开熊猫专列·什邡号、三星堆主题动车。开发更多高品质适老旅游产品,升级银发旅游全链条服务。用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训练机场、什邡通用机场、绵竹九龙中国航空飞行营地等基础设施,开发低空游览航线和项目。
(八)建设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旅游观光通道,打造“国之重器”科普基地、智造体验园区、研学示范点位,构建“从大国重器到未来科技”的工业旅游链条。全面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加快建设金鑫片区工业文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推动汉旺地震遗址等申报国省级工业遗产。支持绵竹打造“中国美酒名城”,推动剑南老街提档升级,建设一批酒旅融合景区、园区和酒庄、酒村。支持什邡打造“中国雪茄之都”,加快建设雪茄文化名城、雪茄种植基地、烟草产业基地,全力做强全球雪茄“第三极”。
(九)丰富红色旅游体验。加强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研究阐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提升黄继光纪念馆、中江沼气开发遗址、向阳公社摘牌旧址等重点红色景区景点展陈水平和互动体验,积极申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
建设成渝研学旅行高地,优化“红色之旅研学游”精品路线,一体推进基地建设、导师培训、课程研发。深入挖掘利用党史资源,支持党校开发红色课程体系,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德阳品牌”。策划一批以“英雄之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沉浸式演艺项目,做优唱响歌剧《同心结》等红色剧目,形成标志性红色演艺节目。
(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乡村景区化水平,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提质打造高槐村、凤雏村、年画村、挂面村、红豆村、友谊村等文旅名村,支持各地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丰富乡村文旅业态,持续开展花果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支持举办非遗手工、乡村体育、农耕体验等特色活动,以“村超”品牌为核心,创新打造乡村生活嘉年华,构建“一村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乡村文旅矩阵,力争每个区(市、县)打造1—2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非遗村、运动村、音乐村、康养村等主题“网红村落”。开发乡村文旅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整合文创、非遗和老字号等优势资源,做强“德阳好物”文旅商品。
(十一)推进演艺赛事产业发展。推广“跟着演艺游德阳”,联合成都打造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主题旅游演艺黄金线路,高水平举办演唱会、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诗歌节,唱响“我的德阳我的歌”“德阳音乐季”品牌。推广“跟着展会游德阳”,积极承办大型商务会展活动,推动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中国雪茄(四川)博览会、德阳灯会、川菜川剧文化周等重点展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推广“跟着赛事游德阳”,承接和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持续擦亮端午龙舟赛、德阳马拉松赛等赛事品牌,加快建设功能多元的市体育中心公园,构建“赛事引领、文化赋能、场景创新、流量转化、消费升级、产业延链”的大体育格局。
四、提升文旅供给质量和消费体验
(十二)强化文化赋能与国际表达。实施文化铸魂强基工程,开展文化基因解码行动,建设文化研究应用与国际传播基地。把古蜀文化、非遗文化、工业文化等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景区景点、酒店服务,营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化氛围。依托“德品出海”活动持续拓展数字文创、文博产品等出口渠道,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围绕德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支持群舞《三星堆之光》等冲刺国省级赛事奖项,鼓励汉剧《古柏佳话》《牵丝配》申报中国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支持文华大奖《草鞋县令》打造提升并参加全国巡演。
(十三)提高文旅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旅游景区强基焕新,支持开展“微改革、精提升”和数字化建设,巩固深化旅游厕所革命成果,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游客中心、旅销中心、自驾营地、露营基地、旅游驿站、公交专线、导览系统、公共充电等设施。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支持绵竹、什邡建设国内一流自驾游风景廊道,协同规划大龙门山、大龙泉山世界级旅游风景道。注重以文商旅融合标准建设和治理城市,开发利用“德阳之窗”历史文化长廊,做好景观、建筑、设施微改造,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城市调性,全面提升城市文旅品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成运营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十四)建立完善国际标准文旅服务体系。加强与头部社交媒体、线上文旅服务平台等合作,规范提供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深度游定制服务。优化入境旅游便利化举措,完善多语种标识系统,提升外籍游客旅游便利化水平。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实施优秀导游培育工程,开展景区管理人员、星级酒店服务员的规范管理和培训,规范出租车、网约车经营服务行为,加强文旅志愿服务。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相关市场主体信用评价、风险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开展诚信旅游企业、品牌、产品等评选。健全文旅市场法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联合监管执法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重点领域、场所、设施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十五)加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积极融入成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打造天府大道北延线消费走廊,加快建设文德湖、天龙等重点商圈,推进奥特莱斯购物公园、凯州新城音乐谷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省级“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支持每个区(市、县)培育1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特色化本土化体验项目。培育“川菜之源、味美德阳”品牌,打造“一地一风味、一县一桌席”的旅游美食文化地标,加快建设以回锅肉、特色干锅等为主题的美食特色村镇。建设一批国际品牌酒店、精品民宿集群,引导企业打造星级旅游饭店、全国等级旅游民宿等旅游住宿品牌。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票根经济、潮流消费,引进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在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增设退税商店,增加德阳老字号等优质产品供应。大力发展“夜食”“夜赏”“夜娱”等夜间经济,打造主题灯光秀、夜间集市、夜间小剧场等,丰富夜间消费新模式。
五、完善多元支撑服务保障体系
(十六)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创新招商机制,用好各类旅游推广、招商推介、文旅博览会等活动平台,吸引链主企业、重点企业落户德阳。做强德阳文旅集团、(略)等国有文旅企业,支持通过品牌创建、整合托管、连锁经营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非遗工坊、研学旅行等领域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升规入统。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强文旅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十七)推动文旅科技融合创新。积极推动AI、VR、元宇宙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技术、最新成果在文化和旅游场景广泛应用,在重要景点建设一批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数字文化和旅游体验设施,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园区街区等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鼓励文旅行业数字企业发展,开展文旅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场景开发和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文旅数字IP项目,培育影视动漫、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重点产业。依托全省旅游智慧管理平台,升级“智游德阳”平台功能,推动景区、交通、酒店、旅行社、票务等数据共享,提升文旅服务智能化水平。
(十八)强化文旅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国家、省级文旅扶持政策,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等多元化财政支持,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央行低成本货币政策工具,开发运用文旅专项金融产品、鼓励探索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将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盘活旧厂房、闲置校舍、仓库等存量资源支持旅游设施建设。实施“文旅英才计划”,加强国际化、综合性、领军型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高水平人才管理服务制度,打造一支精通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文旅高端人才队伍。
(十九)凝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合力。加强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及时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德阳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若干政策和重点项目清单。深化文旅重点领域改革,调整优化三星堆博物馆管理体制,健全三星堆遗址保护利用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发展成效的监测评估,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推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科技局录入